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武汉报道 2024年1月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开始为全年拼经济谋篇布局,借助新年第一会和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抢“开门红”,同时为全年工作和目标定基调、划重点。
根据梳理,全国目前有上海、重庆、成都、南京、苏州、温州、嘉兴、南通等地已经召开新年第一会。各地聚焦的主题各有不同,关键词包括城市更新、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改革攻坚、科技创新、耕地保护等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多个省市在近期举办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全年经济工作筑基石。目前,江苏、四川、山西、安徽、河南、湖南等省份和不少城市已经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涉及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等重点领域。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成为各地今年关注的重点。
多地召开新年第一会
2024年,多地已召开新年第一会,为2024年全年的经济工作和发展目标定基调、划重点。
例如,成渝地区重庆、成都两座核心城市均于2024年首个工作日1月2日召开会议。重庆围绕奋力实现“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进行再动员、再部署。重庆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表示,市属国资国企将把推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作为新重庆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主战场”意识,雷厉风行、限时打赢国企改革、政企分离改革攻坚战。
成都新年第一会则聚焦耕地保护,成都市委副书记、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彦夫指出,要清醒认识耕地保护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必须一以贯之、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扛稳政治责任、服务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而长三角地区新年第一会则召开得更为密集,“拼经济”的信号也更为明显。
2024年1月2日,上海举办城市更新推进大会,会上指出,要把城市更新放在实现城市总规的大目标下思考,围绕“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加强统筹规划、补齐短板弱项,促进空间布局优化,改善职住平衡,提升城市品质。
江苏省南京市在1月2日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表示,新年首个工作日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目的是聚焦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产业强市、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这三大南京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向全社会释放“壮大创新型民营经济、增创高质量发展优势”的鲜明信号。
1月3日,苏州新年第一会定调新型工业化,会上提出明确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GDP迈上3万亿台阶。
在浙江,温州1月2日召开市委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直言温州正面临万亿GDP、要素瓶颈、企业突围、产业重塑“四道坎”,要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并提出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先行试点城市”。
嘉兴新年第一会主题为招商大会,嘉兴市委书记陈伟表示,抓发展必须抓招商,大发展就要大招商,嘉兴要坚持“项目为王”,全力以赴推动招商引资大突破,为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强大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重点领域改革、城市更新这些话题,也是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传达出的重点。其中就新型工业化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民营经济方面,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重点领域改革方面,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补短板、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是各地政府的重要应对措施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新年第一会定调城市更新,是上海步入后工业时代的必然选择。苏州希望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奋斗目标,与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的市情相吻合。而南京作为江苏省会,但首位度一直偏低,壮大南京经济规模是当务之急,民营经济在税收、GDP、就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占有很大比例的贡献,对于壮大省会经济规模、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抢抓重大项目建设“开门红”
除了以新年第一会为全年工作划下重点外,多地在1月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以项目建设扩投资、拼经济。
1月以来,已有江苏、四川、山西、安徽、河南、湖南等地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聚焦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等重点领域。
1月2日,江苏省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会议在苏州举行,据悉,2024年江苏省重大项目共安排510个,其中一季度全省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710个,同比增加561个,进一步强化了发挥投资稳增长支撑作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注重科技创新引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的导向。
同日,河南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印发2024年河南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入选项目共计520个,总投资约2.1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5830亿元,涵盖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民生社会事业改善等六大领域。
1月11日,四川省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举行。推进项目共2217个、总投资9912亿元,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均为历年之最,涉及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社会事业项目、生态环保及其他项目。其中,产业项目数量和投资额最大,达到922个,总投资5406亿元;基础设施项目727个,总投资2507亿元;民生社会事业项目363个,总投资1080亿元。
观察发现,今年一季度各地开工的重大项目中,新兴产业成为关注重点。例如,福建省厦门市集中开工的63个项目中,产业项目25个,总投资530亿元,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海洋经济等多个领域;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一季度计划开工项目中,产业项目也达到324个,占比超八成,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47个,年度计划投资257亿元,涵盖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兴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具有技术附加值高、资源集约与环境友好型等特征,各地积极推动新兴产业不仅有助于在短期扩张有效投资、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就业和内需恢复,更关系到我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动能培育与壮大、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等。
对于2024年投资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日前表示,将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
周茂华认为,要提高投资精准性和有效性,地方应综合考虑市场实际需求进行重大项目投资,同时衡量项目预期效益、收益及成本,兼顾国家与区域中长期发展战略。应发挥重大项目建设的杠杆效应,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