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欧雪 深圳报道
中小企业是市场的“毛细血管”,更是科技创新的先锋队。
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报告显示,在深圳,共有400多万个市场主体,240多万家中小企业,深圳中小企业活跃度居全国之最。
其中,“小巨人”企业爆发式涌现。2023年,深圳新增310家“小巨人”企业,新增数量全国第一。深圳累计“小巨人”企业达到754家,“小巨人”规模位居广东省内第一,全国排名第二。深圳已提前并超额完成了2025年培育600家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贡献了广东超一半的“小巨人”,相较而言,深圳“小巨人”企业更加年轻,平均成立年限为14.4年。
除此之外,深圳“小巨人”产业倾向明显,近半扎堆在电子设备制造业;资本市场竞争力也相对显著,拥有上市“小巨人”109家,广东省排名第一,全国仅次北京。
扎堆电子设备制造业
从行业分布来看,第五批新增深圳310家“小巨人”企业分布在23个行业。
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134家企业,主要系半导体题材、汽车检测、消费电子、生物医疗等国产替代类先进制造业,占比43%。
在区域分布上,深圳“小巨人”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深圳“小巨人”最集中的区域是南山区和宝安区,均在200家以上,合计436家,占全市的59%。
此外,龙华区、龙岗区和光明区也都有50家以上的“小巨人”企业,高于全国大多数城市“小巨人”总数。
实际上,“小巨人”数量与深圳各区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有专家告诉记者,区政府应从长远角度谋划“小巨人”企业的长期培育,要把握住两个机会和一个方向。
具体来看,机会是要抓紧20大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和20大创新区建设,以产业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方向上要抓住大平台建设和20+8产业集群建设,支持产业集聚,以产业集群培育更多“小巨人”企业。
记者梳理发现,以“小巨人”企业最多的南山区和宝安区为例,南山区重点培育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产业,宝安区重点培育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网络与通信等产业,与近半深圳“小巨人”扎堆的电子设备制造业匹配。
深圳市集成电路产业协会秘书长赵滢对记者表示,南山区的科技属性是吸引企业落地的先决条件,南山区采用政企合作方式,联合安谋中国在区内打造了一个大湾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不仅为中小企业节省了研发成本,并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
宝安区也不断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沈彦表示,宝安区建设了480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39个;建设了88个科技创新园。
事实上,“小巨人”的庞大数量仅是表象,背后反映的是深圳坚实的产业基础。目前,深圳电子制造业产业链条齐全,市场化程度高,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已达2.48万亿元,占全国六分之一。
资本市场竞争力显著
“‘小巨人’是中国版的‘独角兽’。”普华永道在报告中如此形容。诚然,“小巨人”企业是后备上市的有力军,从融资阶段到走向上市都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依托深交所的地缘优势,深圳在全省拥有最多上市“小巨人”,高达109家,占广东上市“小巨人”企业的45%,在全国城市排名也仅次于北京。
报告显示,深圳上市“小巨人”企业所在资本化板块主要系: 新三板、创业板和科创板。其中,深圳上市“小巨人”最多集中在新三板上,共计30家。
同时,深圳“小巨人”企业的融资能力也更为强劲。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圳“小巨人”企业中有61家存在新轮融资,位居广东第一,新轮级市场融资程度占比8%。
对中小企业来说,抵质押物不足,有效信息获取难、成本高等是融资时面临的主要堵点。为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圳多面发力。
深圳国资牵头,突出引领作用。目前,深圳国资旗下主要有四大股权投资平台,分别为深创投、深投控、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鹏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小巨人”等创新企业的发展。以深创投为例,截至2023年7月底,它投资的“小巨人”达298家,这一数字都已超过包括广州、东莞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城市“小巨人”数量,成为支持“小巨人”上市倍增的“长期资本”。
此外,产业资本聚焦细分产业赛道,孵化“小巨人”成长。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华为旗下的哈勃投资、广汽资本和比亚迪对“小巨人”的项目投资数量占比超3成,这些投资机构的背后是电子信息制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链主企业,突出了产业投资人对“小巨人”企业的“投资+孵化”功能。
有资金助力,才有科技创新。从研发专利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7月25日,深圳“小巨人”平均专利数量为146项,高于广东省及全国“小巨人”企业的平均专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