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博学多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落实大湾区新战略定位和新发展目标离不开发挥港澳作用

博学多才 2023-11-24 68037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李金萍 深圳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要把提升港澳国际竞争力、协同解决港澳长期发展问题作为重要的内容。”

11月19日,在2023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表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新战略定位和新发展目标离不开发挥港澳的作用,不断拓展大湾区三大板块分工协作、协调发展和融入式发展的空间。”

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团结香港基金、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深圳市委员会、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创新研究会等机构共同主办。

韩永文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存在一些难点,分别是各建设主体间协同合作有待深入,对港澳发展的支持有待加强,大湾区协同创新有待加强,外部环境变化带来新挑战。

具体来看,在多主体协同方面,一是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目标不同,思维、路径、方法也有不同,发挥协同效应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大湾区内部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各市之间竞争激烈,从布局经济发展到招商引资都存在一定的类同性,不同城市之间在产业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倾向。

对此,他建议,建立有效的沟通会商机制,加强行动协调,推动各方在同一张蓝图上有序描绘、相向而动、优势互补、有机耦合、错位发展。

他表示,港澳发展也面临着动能不足、转型乏力、民生忧患增多等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单靠港澳自身解决是困难的,需要放在大湾区更大的发展战略和协同发展空间中来思考。

在大湾区协同创新方面,现在粤港澳的产学研合作还有许多制度与市场的制约,比如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和使用、跨境科研合作的人才、物流、资金、数据要素流动,共同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畅通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构建有利于科研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等仍然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新挑战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是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区域,大湾区发展面临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推动自身产业转型发展、应对国际市场产业链、供应链区域性重组可能带来的挑战等一系列课题。

如何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他也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试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消除制约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更有效的制度优势、市场活力吸引更多的全球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优质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合作共赢的市场生态环境下形成更好的竞合发展关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落实大湾区新战略定位和新发展目标离不开发挥港澳作用

二是拓展更加便利的投资环境和共赢发展空间。湾区发展建设需要更多的跨国资本,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活跃要素,并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形成互利共赢、和谐共融的良好发展趋势。要在大湾区探索实行最短负面清单,全面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金融、电信、医疗等行业要率先通过港澳向发达国家开放。这些领域既是发达国家的企业与资本最想进入的市场,也是我们急需通过开放引入竞争活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领域。

三是用好粤港澳较强的科研创新资源。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担着三方面的重要创新任务,首先是通过湾区密集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探索建设使科学家踊跃创新、乐于创新的科研支持体系,以及促成基础科研向技术研发转变,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知识体系。其次是要用好港澳的国际通道和接轨国际规则的环境,在开放创新上发力,吸引、聚焦世界各地科技人才参与大湾区的科研实践。再次是要积极做好与有一等科技实力“关键小国”的合作对接。

四是进一步强化深港合作。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为契机,做好战略性研究和建设规划,立足改善香港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着眼国家所需,发挥深港所长,以深港毗邻区域合作为重点,全面推动深港城市空间的交错互融、基础设施互联、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互促共育、公共服务一体普惠、制度规则衔接融合等,来助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助力香港统筹解决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等问题,共同做强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深圳这一极。

针对如何更好发挥港澳的作用,他表示应该进一步厘清港澳优势,发挥港澳在国家经济大循环中外引内联的作用,加快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完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共商共建共管新机制。粤港澳三地如何形成有机衔接的市场框架,即粤港澳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找到和建立衔接器和转换器,从而破除要素流动制约、优势互补,增强三地发展的粘合力,这需要我们在要素便捷流动、规则对接、资质互认等方面做出探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