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博学多才

氢能进入发展快车道 涉氢企业盈利改善

博学多才 2023-09-19 125197

  在政策驱动下,今年上半年多家氢能企业业绩稳步增长。

  近日,中集安瑞科(03899.HK)发布2023年上半年业绩显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7.6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股东应占净利5.7亿元,同比增长29.4%。其中,氢能相关业务收益增长59.1%至2.7亿元,氢能业务于2023年上半年新签订单为3.45亿元,同比增长50.0%。此外,雄韬股份(002733.SZ)、宝光股份(600379.SH)和科威尔(688551.SH)等涉氢企业业绩均表现良好,氢能业务稳步增长。

  对此,中研普华研究员洪前进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氢能相关政策,市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氢能行业较去年有明显好转,订单规模大幅增加,涉氢企业盈利改善。

氢能进入发展快车道 涉氢企业盈利改善

  业务稳步增长

  氢能是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得益于市场环境改善及政策利好,氢能企业业绩呈现增长趋势。

  8月30日,宝光股份发布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3亿元,同比增长29.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12.27万元,同比增长36.04%。不仅如此,科威尔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43.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16.88万元,同比增长228.81%。

  对于业绩增长,科威尔方面表示,随着大环境的改善、国家政策的推动,氢能行业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好转,公司围绕氢能用氢和制氢两大核心场景的产品布局取得市场成效,氢能板块订单规模大幅增加。

  宝光股份方面也表示,今年上半年,氢能业务稳步增长,完成制氢站装置第一阶段升级改造,下半年将进行第二阶段技术改造。采用氢气长管拖车的方式,扩大公司销售及配送能力。借助市场利好政策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积极开展项目对接洽谈,并持续跟踪新项目。

  洪前进表示,在政策支持和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产业链体系雏形初步建立、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市场化步伐正加快推进。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市场需求不断释放,企业盈利将大幅改善。

  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双碳”目标下我国低碳清洁氢能进展与展望》指出,在2030年碳达峰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030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约7794万吨,交通运输领域用氢4051万吨,建筑领域用氢585万吨,发电与电网平衡用氢600万吨。

  另外,洪前进认为,绿氢占氢能比重也将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的渗透率将在2030年达到15%,在2050年达到70%。在氢能需求量提升、绿氢渗透率提升的双重驱动因素下,绿氢有望迎来高速增长,作为绿氢制造端的电解槽市场也将率先受益。

  市场加速蜕变

  “整体来看,氢能行业目前仍属于初创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仍有一些因素制约着行业发展。”卓创资讯氢能分析师刘一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储运限制,受密度等物化性质影响,氢气运输费用较高,氢源点与用氢点的距离受限较大,规模性氢气需求基本上是由自产自用模式或较短距离的管道运输来满足的,这进一步引出了绿氢资源供需错配的问题,还可能导致零售氢价较高,进而影响氢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其次,下游应用方面,燃料电池系统等设备成本仍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各地政府紧锣密鼓地推出氢能政策,产业链正在快速从初入期向成长期蜕变。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对我国氢能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和积极部署,明确到2023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突破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电氢转换装备关键技术,加快氢储运/加注技术研发,开展大规模氢能制备和综合利用示范应用,为未来氢能发展指明了方向。

  另外,8月8日,国家标准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构建了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5个子体系,囊括20个二级子体系和69个三级子体系,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参与,目标是到2025年制修订氢能国家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转化国际标准5项以上,提出国际标准提案3项以上。

  在政策推动下,氢能行业迅速做出反应。

  刘一君表示,目前,氢能产业链各环节均已取得不小进展,问题正在逐渐解决。年内上游绿氢项目投资建设非常火热,近期中石化库车绿氢项目正式投产,更是实现了绿氢规模化应用的突破。储运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4月,中石化宣布“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被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纯氢管道是目前单位成本最低的输氢方式,然而目前国内纯氢管道里程仍然较短,该示范工程建成后,氢气运输状况或将有所改善。此外,国内商用液氢工厂也有望陆续建成投产,高压气瓶技术逐渐推进。

  在下游方面,刘一君提到,加氢站建设与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稳步推进,国内加氢站数量已超350座,位居世界第一。1~7月,燃料电池汽车销量超2600辆,同比增幅超60%,同时工业领域氢冶金DRI产品有所突破,氢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宽。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显示,今年甘肃4GW光伏离网制氢项目启动招标,单体制氢规模创国内新高,招标规模超预期,氢能板块进入明确投资窗口期。内蒙古第二批风光氢储项目启动,下半年有望开启第三/四批项目建设;新疆政策支持带动绿氢项目建设提速。

  洪前进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示范的全方位格局,涵盖了制氢、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行业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氢能也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氢能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刘一君认为,首先,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大产氢国,2022年氢气产量超3700万吨,氢气资源丰富。然而目前氢气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并且产能相对过剩,氢气存储难度较高,富余气体多采取排空处理。氢能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氢气资源,粗略估计到2030年氢能交通领域每年就可消纳500万吨氢气。其次,氢储能目前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储能方式,新能源发电由于其不稳定性和供需错配,在消纳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有弃电现象。绿电制氢是能量转化的一种可行方式,与新能源发电适配性较好,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量进一步增长,电解槽设备的市场规模有望不断扩大,同时氢能应用场景也将更加丰富,若是储运环节出现重大突破,氢能产业规模将实现快速增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