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二月底,柬埔寨血奴事件和李赛高事件瞬间将缅北、电信诈骗等热门词汇推向了热搜高峰。
随之而来的,人们对缅北的印象似乎总是紧随着噶腰子警告,但仍有少部分人受异域文化吸引,试图通过亲身经历还原在互联网背后的真实缅北面貌。
然而,这少数人究竟发现了什么呢?我们并不得而知。但有人却注意到一个现象:缅北电信诈骗的目标似乎主要集中在亚洲面孔,甚至可以明言,就是中国人。
根据警方评估的资料,涉及欺诈中国公民的骗子中,有60%在东南亚地区,而在其中近10万人活动在缅北。
面对这样的数据,每逢节假日前后,我国的外交部和公安部都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轻信缅北的高薪招工信息。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我们熟悉的缅北实际上包括了马圭、曼德勒、实皆等省份,还有钦邦、克耶邦、掸邦、克钦邦等地区。
其中,掸邦不仅是历史上从云南迁徙而来的华人移民主要的定居地,也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区域,这主要源于近年来大量华人新移民的涌入。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掸邦与我国关系紧密,几乎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与中国的高度相似性,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实现了“中国模式”。
尤其是近现代,随着与缅甸的正式建交,中国成为了缅甸最大的投资国。缅甸在通信网络方面依赖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
货币流通和交易方式上使用人民币,诸如微信、支付宝等工具也广泛应用。至于沟通语言,那就是中文。
这些基本上同宗同源的因素,理所当然地使李赛高等人在荧幕上向我们展示:
这里说的是中文,使用的是普通话,结算的是人民币。
就像启强哥哥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下,缅北的诈骗团伙把目光锁定在了国内民众身上,他们面临的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百战”。
资料显示,缅北的网络诈骗活动,对于当地的经济稳定以及税收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巩固政权,一些缅北政府部门开始与诈骗团伙勾结一起。
回到文章的主题,为什么缅北的电信诈骗在东南亚市场盛行,而没有在欧美市场崭露头角?
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看不起欧美市场,业内人士告诉小野马,根据诈骗行规:
欧美诈骗主要归印度。
根据通信欺诈控制协会 (CFCA) 的数据,2021 年电信欺诈造成了近 400 亿美元的损失。FBI估计仅在过去两年中,美国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就因源自印度呼叫中心的诈骗损失了30 亿美元。
印度呼叫中心一度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呼叫中心市场,拥有两千多家呼叫中心和将近四十万个座席。
呼叫中心的工作类型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和电话营销两大类。由于从业门槛较低,以及老板们眼中的低廉劳动力,呼叫中心的工作成为了印度最热门的职业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呼叫中心的事业一直蓬勃发展。然而,他们并未满足于此,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利用时差接手了海外订单。
随着与印度呼叫中心合作的公司不断增多,英国航空、美国运通、AT&T、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和戴尔都成了印度呼叫中心的客户。因此,印度呼叫中心涉及的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展。
与此同时,涉及欺诈活动的人员也在增多。每年都有不少在印度呼叫中心工作的人因为电信诈骗而被捕入狱。
2011年,印度前电信部长 A Raja 和国会议员 Kanimozhi 等14名电信高管因涉嫌腐败问题而被控告。
事件一经引发,让印度长久以来隐藏的电信诈骗问题浮出水面。于是,人们才意识到,印度的贾姆塔拉市和加尔各答市早已成为了电信诈骗的“产地”。
尤其是贾姆塔拉市,与电信诈骗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我国义乌与商品批发、莆田与假鞋制造。
2020年11月30日,一名叫做帕特尔的印度人因电信诈骗被判处20年监禁,揭开了印度呼叫中心多年来的诈骗模式。
据帕特尔在认罪协议中写道,他和同伙们冒充美国国税局、美国公民、移民服务局 (USCIS) 的官员等,编织了多个不同的骗局。
例如,他们声称对方欠政府钱,如果不按要求支付,将面临逮捕、监禁、罚款或被驱逐出境等后果。
在印度,像帕特尔这样的人数不胜数。据《印度教报》报道,在去年12月中旬,CBI 和印度德里警方协助 FBI 破获了一起在过去十年中,以提供远程技术支持为名,欺骗了数千名美国和加拿大公民的重大诈骗案。
调查结果显示,该诈骗案涉及美国和加拿大的超过2万名受害者,获利超过上千万美元。
因此,缅北并非不诈骗欧美,实际上早已有人在这片市场上开展了一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