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博学多才

“超额储蓄”向何处去?投资与消费“两手抓”

博学多才 2023-05-08 100974

  本报记者 聂国春

  中国人民银行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针对“居民储蓄创新高”这一热点话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日回应称,随着宏观经济调整,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信心都将增强,居民储蓄也将逐步恢复常态。

  居民存款为何持续多增?“超额储蓄”将向何处去?引导居民将“超额储蓄”转化为消费与投资,政策又该如何发力?《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居民存款快速增长

  一直以来,国人都有“爱存钱”的习惯。今年2月,人民银行的数据一公布,“超额储蓄”就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今年1月,人民币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数据还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有258.5万亿元,增加26.2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达120.34万亿元,增加17.84万亿元,同比多增7.94万亿元。

  据了解,2019年至2021年间,我国住户存款年均增加10万亿元左右,之前,则普遍低于5万亿元。业内把这种显著高于往年平均存款之外的储蓄,称之为“超额储蓄”。尽管对超额存款的规模测算不一,但机构普遍认为,2022年“超额储蓄”现象更为明显。

  居民储蓄热情高涨,还可以从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看出。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这一比例为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住户存款增加比较多,这是去年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金融指标变化。”刘国强说。

  “超额储蓄”从何而来

  2022年,百姓收入增长并不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超额储蓄”现象呢?

  在刘国强看来,这主要受居民消费和投资状况影响。一方面,疫情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影响,消费减少,相应的存款也就增加了。另一方面,居民风险偏好降低,投资增长放缓,也相应推动了存款。

  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2023年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95.9万亿元,同比下降2.4%,资管产品来源于住户部门的资金余额有40.9万亿元,同比下降了2.5%。

  根据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的测算,2022年的7.94万亿元超额存款中,消费、地产、理财赎回占比约为4∶3∶1。具体来说,消费方面约有4万亿元的减少,房地产销售一项减少约3万亿元。理财向存款转移约为净存款增加贡献1万亿元。

  “2022年居民17.8万亿元的存款增长主要体现为定期存款的明显多增,这背后可能是居民资产配置的更改。”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居民的资产配置可以简单分为房地产、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理财、定期存款等五大项。在2022年“房价回落+股票熊市+理财破净赎回”的情境下,居民多以定期存款作为资产配置的首选。

  这一点,也可以从银行理财规模方面得到印证。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较2022年第三季度规模缩水超过2万亿元。北京市民许先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他去年赎回了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转而购买了银行大额存单。

  除了短期因素,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则认为,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使得居民预防意识和储蓄意愿明显增强。

  投资与消费“两手抓”

  居民存款的持续增加,增强了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不过,居民存款的过多增加,也抑制了消费增长。那么,“超额储蓄”该向何处去?

  刘国强认为,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物流、人流不畅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消费场景加快拓展,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有望逐步释放为实际的消费需求。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出台落地,政策效果也将逐步显现。此外,经济好转以后,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投资信心,居民投资也将逐步回到正常水平。

“超额储蓄”向何处去?投资与消费“两手抓”

  在业内专家看来,提振居民消费应围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等领域重点发力。例如,加快存量住房利率调整,加大对改善型住房的支持力度,对多子女家庭增加购房指标并且提供优惠利率等。

  “让人们敢花钱、愿花钱的关键在于扭转预期。”董希淼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应进一步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落实好前期出台的稳经济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助力经营主体纾困解难和实体经济稳步恢复,稳定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董希淼同时建议,应丰富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培育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为资管市场长期资金。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居民养老、就医、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减少居民后顾之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编辑:刘阳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