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博学多才

在创新路上不断走下去(大健康观察・医之大者)

博学多才 2024-07-14 67590

  图为柳克祥。

  手术室里,随着心肌保护液的注入,患者慢慢停止了心跳。医护人员围着手术台,有序地工作着。

  “我的视野也就5厘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柳克祥边做手术边告诫身旁的助手,“半环加固,一般缝8针。这个半环是美国产的,跟中国人还不太适配,所以要再加工一下。”

  作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柳克祥坦言,最喜欢做的事情,还是上手术台。

  刚才这例二尖瓣成形修复手术的对象,是一位27岁的女性。柳克祥对记者说:“她是重度二尖瓣膜关闭不全,左心室已经严重扩大,一旦出现心衰将会很严重。如果换机械瓣膜的话,需要药物终生抗凝治疗,将会影响患者今后的生育。而正常瓣膜手术需要在胸部正中切开20多厘米的创口,因为这位年轻女患者还没有结婚,我们只在她的乳腺下缘切了一个4厘米的小切口,做了相对复杂的胸腔镜辅助下的二尖瓣膜修复手术,这样她的胸部几乎看不到刀口,对爱美的女孩子来说还是很理想的。同时,她只需要吃半年的抗凝药,以后就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紧接着,柳克祥前往下一个手术室,那边已经做好了术前准备,等待他去主刀。这一天,柳克祥共做了4台手术。除非有特殊安排,每天10时30分到下午2时30分,是他固定的手术时间。“好的医生永远不能脱离现场。”柳克祥说。

  常言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对柳克祥来说,则是精磨柳叶刀,服务大众家。作为“金刀奖”(“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好医师”之金刀荣誉称号)获得者、11项手术术式的创新者,柳克祥的故事,值得倾听。

  发明了11个新手术方法

  柳克祥至今忘不了2008年做的那台手术。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一位40岁左右的朝鲜族女患者,急性主动脉夹层、马凡氏综合征。我们从早上开始做,做了26个小时。为什么这么长?患者一直在出血。”柳克祥回忆说,“当时我们科就3个医生,也没什么止血药,只能用纱布塞,血管太脆不敢缝。我们3个轮流塞纱布,一个人塞两三小时,其他人休息,然后换班,你下来,我再上。”

  这件事给柳克祥很大的冲击。“我说这样做手术可不行,必须改变。那之后我就不断创新发明手术方法,一点一点变革,经过了10多年时间,力求让手术简化。”他说,简化并不等于简单化,而是优化,在提升手术效率、改善手术效果的同时,减少、合并多余的、不必要的手术步骤,从而使手术过程更加顺畅和高效。

  一般人看来,手术是复杂的操作,但柳克祥用实践证明,简化才是手术水平提升的标志。这些年,他在大血管疾病、冠心病、房颤等外科治疗多个领域,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心血管外科领域的空白;先后发明了11个新手术方法,均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

  一位外科医生能发明11个新手术方法,在中国心血管外科领域还没有先例,在整个外科领域也是极罕见的。而这些创新的关键词,就是简化。

  “我喜欢创新,愿意琢磨。做一个手术,我就想着甭管怎么弄,一定要把它做简单了,不是说我能做了就可以了,一定要大家都能做。简化了,大家就都能做了。所以我的创新思维其实是简化思维。”柳克祥说。

  柳克祥眼里的“治病”,就是把异常变成正常,至于怎么变,有简单的路,就不走复杂的。“一个手术,别人用10道工序做完,你用5道,这不就更方便了吗?患者获益也更多。这就是简化。”他说。

  跟主动脉夹层铆上了

  柳克祥简化思维的最鲜明体现,莫过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创新。

  日前,柳克祥教授团队自主创新的手术方法“柳式主动脉弓部置换术”,作为none-A-none-B(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的新治疗手段,被列入欧洲心胸外科学会和胸外科医师学会推出的2024年新指南――EACTS/STS  Guideline。这是全球心胸血管外科最为权威的指南之一,是各国心胸外科医生开展工作的重要参照。

  none-A-none-B(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发病时十分危急、凶险,临床较为少见,目前对其病程及治疗规范研究甚少。在此之前,全球范围内对于该病患者缺乏权威的共识或指南,一般的处理方法为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或分阶段去分支化主动脉弓置换手术,但操作极为复杂、手术远期疗效不明确。因此,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一直是心血管外科面临的难点之一。

  对此,柳克祥教授团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科研攻关,创造性地打破了传统手术需换掉整个主动脉弓的办法,转而采取一种“小切口+特殊支架”的办法,不仅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还减少了术中出血、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术后恢复也更快。

  “心脏手术最难的还是主动脉夹层。”柳克祥说,“血管太薄了,我们形容说主动脉夹层手术是在豆腐上缝针。”

  越是艰险越向前,柳克祥跟主动脉夹层铆上了。“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比A型简单,比B型复杂,是一个可大可小的手术。”柳克祥说,“之前做这个手术,多是把整个主动脉弓按A型做,做得很复杂。用我的手术方法做,就很简单,实际上也是最适合的。我还是这样琢磨,手术你怎么样把它简化了,得能方便更多医生操作才行。”

  回国干事,根本没计较过利益

  能不断实现创新,柳克祥既得益于出国的深造,也受助于回国的奉献。

  柳克祥于1993年留学日本,2000年获得秋田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然后,作为日本国家公务员、文部科学省教官、秋田大学助理教授,他在日本做了5年心血管外科医生。

  “我在日本这11年半,没有社交,天天就是工作,几乎看了所有能看到的英文的、日文的、中文的心外科著作。”柳克祥说,这期间也在犹豫是不是该回国效力了。

  促使柳克祥下定决心的是2001年日本NHK电视台播放的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位日本医生凭借高超的医术,救活了一个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中国女孩。其中说道,因为孩子的病很复杂,中国国内好几家大医院都治不好这个女孩的病。

  “当时我一下子被触动了。作为中国人,又是一名心血管外科医生,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柳克祥说,“那时候我就决定回国,努力缩短中国心血管外科诊疗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这个念头终于在2004年10月落地开花。作为吉林大学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柳克祥带着精湛的技术和一颗赤诚之心回到祖国,就职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工资不到在日本时的1/20。

  “我想回中国干事,根本没计较过利益。”柳克祥说,回国后转年1月,医院就组建了心血管外科,加上他,一共只有4位医生、2位护士、1位体外灌注师。

  从这“七八条枪”开始,柳克祥和他的团队精益求精,锐意进取,十几年下来,在心血管外科关键领域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相关领域的空白,把中国心血管外科诊疗水平提升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以前做主动脉夹层手术,得把患者‘冻上’――将体温降到25摄氏度或以下才能做。现在我们发明了脑-体分离灌注技术,不需要给患者降温了,可以在正常体温下做了,这就减少了低温对血液系统和肌体的破坏,全世界都做不到。”柳克祥说,“回国时我就想把心血管外科做好,把中国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做强。如今理想实现了,在某些方面我们还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切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回国这些年,柳克祥明显感受到了中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2010年之前,中国的心外科技术跟国际先进国家的同行有明显差距。仅仅经过10多年就赶上来了,除了细节上可能还有一些需要补充、提升的地方,但总体都跟上了。”柳克祥说,“我2004年回来的时候,国内大血管、房颤、搭桥等诊疗技术都很落后,能独立做这些手术的医生也少。如今中国心血管外科发展很快,我们这个团队就已经有100人。”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医疗技术设备的加速更新换代,患者也增加了。“这个增加并不等于说患病率提升了,而是之前很多患者治不了,没有那个技术条件,现在可以治了。”柳克祥说,“我刚回国时,中国最好的医院一年也不过做三四千例心血管手术,现在做到2万例了。可以说,目前中国从手术技术来讲,不输给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