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杨希,实习生林秋彤 北京报道
2024年4月25日,“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金融强国之路”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依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总体规划和部署,由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央金融研究院等部门共同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为论坛做了开幕致辞,他认为,金融强国是推动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着力点,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最根本保证。应当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国是金融大国,但是金融供给质量还有待提升,我国应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加强金融体系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提高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融合的支持力度,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久久为功、持续努力。
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与金融强国,与会嘉宾开展了主旨演讲和主题演讲,从发展科技金融、做强金融强国两大支柱、完善金融监督、创新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建设等角度,分别阐述了实现金融强国的基本遵循、具体路径和创新方式。
推进金融强国两大支柱
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理事长吴晓求表示:“金融强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是指导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总观点、总目标,所有的改革和开放的政策都是要有利于金融强国的建设,我认为这是总目标,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提的,可以说是中国式现代化及其重要内涵的一部分,是金融领域里面提的最重要的目标,牵引我们未来的发展,是一个总的指导”。
吴晓求认为,金融强国有两大支柱,一是可以自由交易的国际货币,人民币应该成为可以自由交易的国际货币之一,这也是着力推进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领域、首要领域。第二个支柱则是市场,如果货币是可以自由交易的国际性货币,那么市场作为金融强国的载体,应当打造一个具备财富管理功能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实现金融强国两大支柱的方法上,吴晓求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通过什么方式能把这两个支柱立起来?就是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市场化当然包括金融的脱媒、资本市场的发展,乃至于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这个是市场化肯定要做的,包括市场化改善中国金融的结构和功能。法治化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法治化是社会契约精神的来源,也是人们安全、安心的来源,信心的来源,所以我想这个法治化是最重要的、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是中国金融最强大的基础,也是国际化的很重要的基石。最后当然是国际化,国际化就是走向世界,我们必须是开放的”。
发展创新金融科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金融科技在中国特色金融知识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在科技创新、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方面,拥有自己的突出贡献,必须要有金融的鼎力支持。
目前,科技金融有三种实现形式:其一,财政渠道是发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渠道,比如财政拨款、政府的降税免税、财政贴息,以及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基金、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其二,科技贷款渠道,不过目前出于风险顾虑,商业银行在科技贷款上有所保留;其三,风险投资是发展科技金融最重要的渠道,需要有适当的机制、渠道来管理科技创新中的风险。
李扬认为,发展科技金融的关键有两点,一方面需要促成科技的产业化,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科技金融是“创造性的破坏”,是一种风险投资,具体来说,可能会造成不良资产处置的问题。
关于具体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做法,李扬表示主要有三条路径:第一条,打包贷款,参照芜湖模式、天津模式,将若干项目放在一起算总账;第二条,合肥模式,即建立容错机制;第三条,根本的体制解决,让银行能够在体制机制上承担相关任务,让银行开展综合经营。
完善金融监督
金融高质量发展包括“六个强大”,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理事李稻葵认为,强大的金融监管是实现金融强国的关键。
目前,中国的金融行业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专业性强和长期性。基于此,李稻葵认为,做好金融监管,一方面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操守;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需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保持专业化和独立性,是遵循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