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博学多才

杨惠妍上任300天,碧桂园“砸锅卖铁”扛住了

博学多才 2024-01-17 105026

  打响生存之战。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杨惠妍接班已经300多天。

  对于还在泥沼中挣扎的地产人而言,这300天很长――史无前例的行业剧变,压在打工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焦虑、迷茫的情绪交织,连续被拒的简历与不懈的信念一起,共同经受曙光来临前的煎熬。自救、求生,亦是杨惠妍担任碧桂园“一把手”后的关键词。

  2023年3月起,杨惠妍接棒父亲杨国强,出任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她面对的是“公司创办以来最大的困难”。地产深度调整下,碧桂园歉收的业绩与短期流动性压力,褪去了她“中国女首富”的光环,“保交付、保经营、保信用”成为她的首要任务。

  所幸,这一年,杨惠妍扛住了。

  1月15日,碧桂园集团召开了2024年度工作会议,杨惠妍现身。她表示,“虽然公司现在面临困难,但梦想中的碧桂园从未改变。”

  《我梦想中的碧桂园》源自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在10年前写下的十二句话,谈的就是杨国强希望建立的企业价值观。2023年4月,杨惠妍在接任董事会主席后,在主持的第一场集团月度管理会议上,就分享了这篇《我梦想中的碧桂园》。

  “这十二句话最能诠释我理想中的碧桂园。”杨惠妍当时表态称,“前四句阐述了企业的定位,体现了企业和同事们之间的关系,其中饱含了爱与认同;中间四句清晰地描述了企业的经营之道;最后四句是企业的初心和社会责任。”

  此次会议上,杨惠妍再次提及《我梦想中的碧桂园》。她说,家族肯定与公司共命运,会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地为公司的发展努力,目前也在尽力盘活资产。

  从会议内容来看,碧桂园2024年的重点工作仍然是保交付、保经营和保信用。其中,保交付仍是碧桂园“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碧桂园预计,2024年交付量超48万套,仍是天量的交付任务。

  “家族肯定会砸锅卖铁支持公司,探索出一条尽快恢复正常经营的有效路径。”2023年12月8日碧桂园月度管理会议上,杨惠妍许下“军令状”。4天后,公司宣布高管集体降薪,杨惠妍、总裁莫斌的年薪降到12万元。要知道,莫斌的年薪曾一度高达2.34亿元,堪称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天花板”。

  但高管降薪,至少向外界传递了一种态度:管理层与员工同甘共苦、家族愿意积极解决公司问题。

  “天量”交付压力:立足自救、极限管理

  保交付是包括碧桂园在内所有房企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

  杨惠妍在此次年度工作会上表示,2024年碧桂园集团的重点工作仍然是保交付、保经营和保信用。在保交付、优化经营的过程中,碧桂园努力保信用,做好各相关方的沟通和安排,使公司在保交付过程中有序修复资产负债表。

  杨惠妍表示,2024年公司预计交付量超48万套,仍然是天量的交付任务,公司上下要从资金、资源以及个人状态上做好充分准备。

  从现实情况来看,达成48万套的交付量目标并不容易,碧桂园以“交付挑战将进入深水区”形容这一目标的艰难。杨惠妍表示,“我们的管理机制完善,企业文化优秀,团队稳定团结,同时也得到政府支持和认同,这些都会支撑我们把今年的交付工作做好。”

  《中国企业家》获悉,2023年全年,碧桂园累计交付超60万套房屋,累计交付面积7162万平方米,涉及31省249个城市。不过,60万套房屋并没有达成碧桂园在2023年年中的预期,公司原本预计2023年全年总交付应近70万套房屋。另据第三方统计,碧桂园年度房屋交付量再次稳居行业第一。

  莫斌也在会议上谈及“保交付”称:“保交付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现在更是成为政治的底线要求和企业生存的前提。立足自救、极限管理,把每一套房交给我们的业主,是我们的良心所在。只要是我们经手的项目,保交付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

  2023年,楼市困难前所未有。市场修复不如预期,整体仍处于调整之中,行业百强累计业绩继续呈现负增长。为了应对市场变化,过去一年,碧桂园多次调整组织架构。杨惠妍表示,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碧桂园要做好自身战略规划,选好用好优秀团队,让团队越来越有战斗力和凝聚力。

  碧桂园最近一次组织调整是在2023年12月初,碧桂园将其中14个区域公司合并为7个新区域,公司区域总数只剩下21个。短短2年,碧桂园区域总数从2021年底的206个缩减至21个,大量高管和一线员工随着调整而离开。据财报,2023年上半年,碧桂园员工人数从69932名减至58140名,减员超过1.1万。

  2023年12月12日,碧桂园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杨惠妍、莫斌、杨子莹及非执行董事陈�主动提出降低薪酬请求。其中,杨惠妍年度薪酬由37万元调整至12万元;莫斌年薪由300万元调整至12万元;杨子莹(杨惠妍妹妹)由200万元调整至12万元;陈�(杨惠妍丈夫)由37万元调整至12万元。

  另据碧桂园介绍,公司已取消所有高管配车,确有工作需要时,可通过申请公务派车或使用自有车等方式,实现车辆费用集约管控、成本降低。

  作为控股股东,杨惠妍也在为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据碧桂园消息,上市至今,杨氏家族已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计支持总额约410亿港元,且从未减持股票。

  除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碧桂园还在努力促进销售、盘活资产,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推进债务重整等多个方面。据2023年12月14日公告,碧桂园表示将出售珠海万达商管1.79%股份,金额30.7亿元。碧桂园称,目前9只境内债券已成功展期,境外债务管理措施也在有序推进中。

  高压之下,“保信心”

  靠降薪、行政开支缩减而来的费用,相比于公司经营所需,或许仅是杯水车薪。对于当前的碧桂园全体员工而言,保住信心显得尤为紧迫。

  2023年12月8日,碧桂园对公司极端情况进行了“敏感性模拟分析”后,杨惠妍给大家分享了一个较为乐观的结论。她表示:“保守计算情况下,只要我们存货资产正常销售,即使假设我们不买地、税收没有减免、不考虑‘一体两翼’的新增贡献,未来十年碧桂园仍将持续保持正资产(状态)。”

  她还表示,对碧桂园修复资产负债表非常有信心。“碧桂园资产负债表良性、资产大于负债,净资产超2500亿元,已获取的权益土储约7800亿元,净经营性现金流保持为正……”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美好愿景的所有前提是,“存货资产正常销售”。

  此次会议召开前一个多月,2023年11月,碧桂园权益销售额只有61.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不及四分之一。据今年1月4日碧桂园公布的未经审核营业数据,2023年12月,公司共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69.1亿元;2023年全年,碧桂园实现权益销售金额1742.8亿元。

  中指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百强”房企销售总额62791亿元,同比下降近两成。其中,保利发展、万科、中海地产位居销售额前三名,而碧桂园结束自2017年以来的“六连冠”,排第七名,从2022年4643.0亿元销售额,直接锐减至2199.8亿元。

  此次工作会议上,碧桂园预期,2024年市场仍在低位徘徊,城市销售表现分化加剧,民企和国央企分化仍会加剧。莫斌强调,没有销售,就没有造血。要在政策窗口期,紧跟政策大势,抓住机会获取支持,同时严守保交付底线,做好存量和增量销售,不断恢复企业的造血功能。

  此前,莫斌曾在碧桂园“新年致辞”中表示,2023年,公司经营始终在高压之下。他说,碧桂园找到了资产负债表修复的清晰路径:在“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中探索到新的生机。科技建造不断成熟,博智林机器人经过5年的投入和准备,商业化已初见成效,代管代建正在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据碧桂园方面透露,在代管代建方面,截至2023年底,碧桂园建管(凤凰智拓)已累计新增代建项目30个,在售货值约244亿元,覆盖全国20个城市。“市场不可能永远上行,也不可能永远下行,市场总是存在的。”莫斌提醒,今年公司面对的挑战可能比想象中的更严峻。

  碧桂园的转型探索背后,房地产市场正在呼唤新发展模式。

  住建部部长倪虹此前也表示,新模式下,房地产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现在要拼的是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谁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谁能为群众提供好服务,谁就会有市场、谁就会有发展。

杨惠妍上任300天,碧桂园“砸锅卖铁”扛住了

  目前市场对新模式内涵讨论不断。如在需求端,老百姓最为担忧的是房价波动和交房质量,近期坊间传出的“无理由退房”呼声,反映的即是开发商和业主之间关系的改变。这意味着,开发商的生意从定价模式到拿地标准都要跟着变。但在当前条件下,房企做到真正“无理由退房”的难度极大。

  近期,政策面持续释放利好,支持房企合理融资,亦在提振市场信心。对于房地产的定位、未来房地产的发展,杨惠妍表示,“新房改方案”等政策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要求,“只要国家政策清晰且相对稳定,我们就能够基于政策做好战略。”

阅读